
“现在省就业信息网的速度非常快,大家可以抓紧时间录入信息”“各位老师,我这里有个关于签约派遣的问题,求解”“我已将截至1:20下载的就业方案上传群文件,大家可以下载使用”,凌晨1点26分,山东农大就业导航群里依然“人头攒动”,一片热闹景象,不少就业辅导员还在加班加点整理数据、核对信息、上报方案。而实际上,这只是自学校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启动以来,全校上下全员参与、攻坚克难,全力做好今年就业工作的一个缩影。
学校把就业工作列入年度党政工作要点,强化“一把手工程”,明确目标任务,提出措施要求。学校领导多次召开就业工作专题会议,深入学院进行调研,研究部署就业工作。各学院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,完善就业工作机制,坚持书记院长亲自抓就业,形成分管领导靠上抓,辅导员和业务教师一起抓就业的工作局面。自6月1日毕业生文明离校期间晚间值班开始以来,各学院书记、院长多次深入学生宿舍,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,与毕业生真诚沟通交流;全校学生工作人员落实“一线工作法”,进入宿舍班级,指导毕业生抓住时机求职就业。
各学院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,完善政策措施,强化指导服务,多措并举推进就业工作。全过程、多层次的就业指导服务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途径。农学院采用“加减乘”模式为毕业生工作落实保驾护航。通过加强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、召开座谈会,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理念,促进多元就业;建立“辅导员”加“学生导师”加“学生干部”三级网络交流体系,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。资环学院在毕业生工作的“实”和“细”上下功夫,将“一对一”工作方式贯穿始终。通过一副《毕业生就业服务登记卡》、一份精心制作的简历、一封致毕业生家长的信件、一次针对就业政策的培训,为毕业生提供“一对一、一盯一、一帮一”的个性化指导服务。植保学院从整合各方资源全力服务毕业生考研、制定奖《植物保护学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奖励办法》引导毕业生积极求职、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自主创业引领就业新风尚等多个方面入手,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。园艺学院立足学生个性发展特点,注重思想引领与分类培养。启动“双子工程”助推考研,为考研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;做好基层就业项目组织工作,引导毕业生多元就业;完善机制,搭建平台,鼓励学生自主创业。
人才培养质量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。外语学院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机结合,2010年开始启动实施优秀大学生培养计划,为优秀学生配备导师,在学业规划、社会实践活动、职业生涯设计、大学生活等方面进行指导,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创新精神、职业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。生科学院改革人才培养方案,形成“3+1”人才培养模式,即在学校学习的3年,基础打扎实;实习的1年,实践强能力。既立足学院整体优势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,又依托实习基地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,打造生科学生就业“硬实力”。机电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,构建“课程、竞赛、基地”三大平台,锻造学生扎实的专业素养、良好的创新能力、出众的综合素质,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。学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呈现出“考研硕果累累”、“就业去向多元”、“创业选择理性”的特点。
立足学院实际的毕业生工作模式是就业工作的助推器。水土学院坚持“三结合四到位”的特色工作模式,在就业工作中,把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、与思想教育相结合、与毕业设计实习相结合,做到分级负责的工作机构到位、最大限度的经费投入到位、严格落实的奖惩制度到位、责任到人的工作落实到位,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新突破。食科学院始终坚持把学生党组织作为推动就业工作的有效抓手,用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建工作为就业工作提供政治动力。学院2014届58名毕业生党员全部实现考研或签约就业成功,给全院毕业生做出了榜样和表率。信息学院深入挖掘就业创业典型,通过开展优秀毕业生访谈、优秀毕业生分享奋斗历程活动,举办多场“知名企业农大行”、“优秀校友农大行”,树立专业班级就业典型等多种方式帮助和促进毕业生就业。
在各学院积极努力下,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顺利。据不完全统计,仅就业促进月举办的6场周末校园招聘会就为毕业生提供了8790个岗位,新开通的就业新媒体发布就业信息近2000条,新上线的就业全程指引专题网页提供就业指导服务信息1000余条。目前,大部分学院已完成“正式就业率达到70%、总体就业率达到90%”的学校就业工作基本目标。